中新经纬2月20日电 题:国企改革强调市值管理和AI+数字化转型
作者 周丽莎 中国企业改革研究会研究员
2月17日,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党委在《学习时报》发表文章表示,持续提升中央企业控股上市公司质量,不断改进和加强市值管理,支持价值投资、理性投资、长期投资,更好维护资本市场稳定。
市值管理工具可以有效引导资源向新兴产业汇聚,更好地推动产业转型创新发展。市值管理工具与AI(人工智能)、数据要素的结合有巨大的空间,有待进一步挖掘。
市值管理促进资源有效配置
2022年国资委发布了《提高央企控股上市公司质量工作方案》,其中明确要在3年内分类施策、精准发力。2024年,国资委印发《关于改进和加强中央企业控股上市公司市值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》,将市值管理纳入中央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,强化正向激励。连续发布的相关政策文件表明,市值管理是一项持续性的长期任务。
市值管理能够促进资源的有效配置。近年来,无论是专业化整合还是战略性重组,国资央企都在积极利用资本市场开展并购重组,通过整合主业竞争优势、实现产业链增链强链的专业化整合,推动产业布局优化。市值管理为并购重组活动提供了更有利的市场环境和价值支撑。
产业转型创新也是推动市值管理的重要因素。当前,在发展方向上,央企逐渐向新兴战略产业和创新型产业集中。资本市场中的科创板、创业板、北交所等平台,为这类产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机遇。为了更好地推动产业转型创新发展,加强上市公司的市值管理成为必然选择。通过市值管理,可以有效引导资源向新兴产业汇聚,助力央企在新的产业赛道上实现突破与发展。
市值管理绝非价格炒作
值得强调的是,市值管理绝非资本资产价格的炒作。在此前提出的举措中,国资委明确指出要着力提高上市公司发展质量,增强核心功能、提升核心竞争力,夯实市值管理工作基础。其目的是通过市值管理规范国有企业的公司治理,提升投资回报收益,促进核心产业发展,引导企业提质增效。
从监管角度来看,国资委发布的市值管理考核也并非单纯关注绝对价格的波动,而是涵盖完善公司治理、加大市场化改革、加强投资者关系、分红回购、股权激励等综合性指标,更加注重企业经营情况的综合性与全面性,致力于引导企业通过提升整体经营质量来实现市值的稳健增长。从企业层面看,经营管理受到多方面监管,考核指标多元,除市值外,还包括利润、成本、收益以及战略任务等。证监会近年来出台的政策都在引导资本市场健康发展,避免短期股价操纵行为。
市值管理考核机制遵循“一企一策”原则,也有利于支持价值投资、理性投资和长期投资。不同央企的资产证券化率差异巨大,建筑工程、交运物流等领域,资产证券化率普遍高于80%,能源电力、国防军工等领域,资产证券化率低于20%。截至2024年底,仍有15家央企没有上市平台,包括国家管网集团、中国安能、中储粮集团、中国航材等。此外,不同行业特性不同,公益性质强的行业如军工、民生类企业,考核重点不在市场指标;市场化程度高的行业如煤炭、钢铁、建筑等,虽适合考核市值相关指标,但行业周期波动大,不能简单一刀切设定考核标准。
国有企业数字化转型,加速智改数转
此次国资委发文,还提到要大力实施国有企业数字化转型行动计划和“AI+”专项行动,加速智改数转。
众多央企国企早已开展AI大模型的应用,并且成绩斐然。三大运营商之一的中国电信,专门成立了人工智能公司,并搭建了自身的计算平台,且与DeepSeek建立了接口。此前,中国石油便已建有昆仑大模型;国家电网搭建了用于电网检测、智能数据安全工作的大数据中心;北汽集团也运用了AI模型实现车联网交通数据的整合……
央企目前数字化水平已然很高,其应用多集中于行业和产业领域。如今,DeepSeek正推动AI平权(在人工智能的发展、应用和影响等各个方面确保不同主体之间享有平等权利和机会),此后数据规模和质量将成为竞争核心。央企的数据要素在制造、金融等领域的深度应用,有着巨大的潜力,数据资产的价值也有待进一步挖掘。(中新经纬APP)
中新经纬版权所有,未经授权,不得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。
责任编辑:谢婧雯